1. <progress id="3w49k"><big id="3w49k"><noframes id="3w49k"></noframes></big></progress>

            <dd id="3w49k"><track id="3w49k"></track></dd>
            1. 您現在所在位置:首頁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新時代民族工作高端訪談
              新提升 新氣象 新臺階 新成效——專訪重慶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靜
              2021-08-24 13:42

              記者:您好!重慶是全國唯一轄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轄市,56個民族成份齊全。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在巴渝大地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請您結合重慶市情和工作實際,談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會。

              李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中國歷史文化和世界民族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近年來,重慶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研究制定貫徹落實具體舉措。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和市委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牽頭協調各成員單位,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不斷推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這幾年的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強大精神動力,對于重慶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不斷推進全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民族團結、夯實各民族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的必然要求。作為全國唯一擁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轄市,重慶常住少數民族人口217.0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6.77%,下轄石柱、秀山、酉陽、彭水4個民族自治縣和1個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優惠政策的黔江區,萬州、武隆、忠縣、云陽、奉節、巫山等區縣還轄有14個民族鄉,民族工作任務較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集中體現了各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最高社會歸屬感,有利于加強和鞏固黨在各族群眾中的主心骨和領導核心作用,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較大。對照市委“弘揚脫貧攻堅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努力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取得更大成績”的要求,渝東南民族地區還有短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新發展理念,能夠更好發揮市和民族地區五區縣的積極性,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的機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加精準制定實施差別化區域政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在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重慶民族地區五區縣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民生事業持續改善、民族文化有效保護傳承,城市更好接納少數民族群眾、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上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使各族群眾更好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不斷樹牢“三個離不開”思想、增進“五個認同”,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持續建設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

              記者:精準扶貧開展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赴重慶考察指導工作。這是新時代重慶改革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請問,重慶市牢記囑托、不辱使命,在推進民族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進程中采取了哪些有力舉措?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

              李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重慶考察指導工作,實地調研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脫貧攻堅進展,主持召開“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為新時代重慶發展導航定向。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市委、市政府牢記殷殷囑托,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的重要要求,團結一心、沉心靜氣、埋頭苦干,交出了脫貧攻堅的硬核答卷。

              一是堅決扛起脫貧攻堅政治責任。重慶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舉全市之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特別是2019年7月召開全市脫貧攻堅現場會議,以脫貧攻堅為載體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采取集體調研、督查巡查和自查自糾等措施檢查問題、查找差距,對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再部署再督戰再落實。民族地區五區縣掛圖作戰,2.62萬名駐村干部和幫扶責任人扎根一線,聚焦關鍵環節,集中優勢兵力打贏殲滅戰。

              二是精準有效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市委、市政府加強政策供給,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機制,重點解決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等突出問題,重慶民族地區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彰顯了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

              三是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提高脫貧攻堅考核權重,簽訂鞏固脫貧成果責任書。建立民族地區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保障機制,實施健康醫療、產業、就業、消費、鄉村旅游等10余個扶貧專項行動,同步推進鄉村振興,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效。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重慶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全市14個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區縣、4個市級扶貧開發重點區縣全部脫貧摘帽,191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現行標準下動態識別的190.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2萬多元。民族地區五區縣如期脫貧摘帽,11.7萬貧困戶、48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民族地區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各族群眾都由衷感慨“日子過得好,黨恩忘不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記者:充分利用好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在民族工作方面的顯著優勢,重慶市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為抓手,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中華民族大團結觀念深入人心。請您與我們分享一下這方面的工作成果和主要經驗。

              李靜: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市委、市政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推進全市民族工作持續健康發展。一是創建機制更加完善。重慶市委加強對民族工作的領導,研究民族工作20次、制定創建工作規范性文件5個,調整充實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增至26個,積極發揮市委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的工作格局。印發實施《重慶市城市民族工作任務分解方案》,對20個市級部門、38個區縣明確責任,進一步完善城市民族工作機制。二是創建舉措更加有力。注重人文化,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創作一大批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品,各民族優秀文化走進366所中小學和職業學校,舉辦具有區域特色的傳統體育運動會,召開全市第五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模范集體和個人136個。注重實體化,26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創建重慶西藏中學、重慶醫科大學、江北區工校社區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和示范單位420個。注重大眾化,機關、企業、社區、鄉鎮、學校納入創建主陣地、主渠道,實現創建全覆蓋,連續20年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周,民族地區五區縣全部創建成為民族團結進步全國示范區、14個民族鄉創建成為市級以上示范區。三是創建氛圍更加濃厚。開展“學黨史、講《條例》、增合力、促發展”大走訪大談心活動,舉行“慶祝百年華誕、永遠跟著黨走”演講系列活動,增強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自覺。以城鄉社區為平臺,優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建立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實現城市均等化服務,構建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開展來渝務工經商人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政策法規和就業培訓,增強融入城市能力。開展創建工作互觀互檢、舉行少數民族代表人士暑期談心會。對窗口單位開展明查暗訪,糾正違反民族政策、傷害民族感情的做法,維護、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

              重慶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經驗,就是堅持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形成全市共創共建工作格局;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深入持久開展創建工作;堅持服務大局,始終把創建工作與中心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堅持改革創新發展,提升創建工作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水平。

              記者:邁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在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方面,請問重慶市還有哪些新思路新舉措?

              李靜:新時代新征程,應有新擔當新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重慶市將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穩中求進推動民族工作邁新步開新局。

              深學篤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推動政治站位實現新提升。在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上下功夫,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確保民族工作正確的政治方向。

              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渝東南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呈現新氣象。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新機遇,積極爭取更多利好政策覆蓋渝東南民族地區,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弘揚脫貧攻堅精神,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走深走實生態優先型、城鄉互動型、文旅融合型、區域協調型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實現全市民族地區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上取得更大成績。

              堅持守正創新,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邁上新臺階。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創建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評價標準,堅持創建工作“四納入”,完善體制機制、突出主線方向,有效整合資源、夯實基層基礎,拓寬創建領域、實施精準創建。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推動民族文化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提升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水平,不斷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堅持依法治理,推動民族事務治理取得新成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完善民族工作法律法規體系,健全監督檢查機制,不斷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加強少數民族干部和少數民族代表人士教育培養,廣交深交各民族朋友,發揮好資政建言、協調關系、引導群眾、化解矛盾的積極作用。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法律范圍內、法治軌道上處理涉民族因素的問題,堅定不移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


              本刊記者牛志男書面采訪

              責編:金向德 吳迪

              流程·制作:張偉(見習)

              0
              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1. <progress id="3w49k"><big id="3w49k"><noframes id="3w49k"></noframes></big></progress>

                      <dd id="3w49k"><track id="3w49k"></track></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