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ogress id="3w49k"><big id="3w49k"><noframes id="3w49k"></noframes></big></progress>

            <dd id="3w49k"><track id="3w49k"></track></dd>
            1. 您現在所在位置:首頁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新時代民族工作高端訪談
              團結一心齊奮斗 積極投身“重要窗口”建設——專訪浙江省委書記袁家軍
              2021-08-24 13:13

              記者:您好!浙江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也是城市民族工作大省。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強調,浙江既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為維護全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貢獻,又要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做好浙江省的民族工作。這些年來,浙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努力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推動浙江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請您結合浙江省情和工作實際,談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會。

              袁家軍:浙江56個民族成份齊全,人口超過10萬的少數民族有7個,2020年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達281萬、位列全國第二。全省有18個民族鄉(鎮)、382個民族村以及華東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景寧畬族自治縣。浙江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有著悠久、深厚、光榮的歷史,各民族在之江大地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增進全省各族干部群眾的“五個認同”,夯實新時代浙江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思想基礎;有利于凝聚最廣泛的人心,促進浙江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有利于推動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鮮明主線,重點抓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始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對民族團結工作作出的重要部署??倳浽谡憬ぷ髌陂g明確提出,要促進我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全面發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認真做好少數民族移民和流動人口的工作,積極為全國民族地區的協調發展作貢獻。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刻銘記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光輝歷史、精神文化、責任使命,有效提升風雨共擔、命運與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確保黨中央關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方針和部署安排在浙江落地見效。

              始終堅持將民族團結作為浙江“重要窗口”建設的標志性成果,努力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提供更多浙江素材。2020年春天,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考察時賦予我們“努力成為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新目標新定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方面。我們對標對表“重要窗口”的新目標新定位,切實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傳承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紅船精神和浙江精神的有機結合,努力形成各民族團結一心齊奮斗、積極投身“重要窗口”建設的良好局面。

              始終堅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交給浙江的沉甸甸的政治責任,也是浙江前所未有的重大發展機遇。我們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特別是針對民族地區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實施差別化區域政策,挖掘區域發展特色優勢,進一步激發我省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自我進步的力量,努力實現各族人民攜手邁向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記者:浙江是全國均衡發展的典范,民族鄉村振興工作走在全國前列,2019年率先開展了全國民族鄉村振興示范建設。請您介紹一下浙江在推進民族鄉村振興示范建設中的主要做法。

              袁家軍: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突出產業幫扶激發內生動力,著眼均等均衡切實改善民生,推動各項政策、舉措在民族地區落地見效,民族鄉村振興示范建設“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的格局日益顯現。2020年全省少數民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541元,是全國人均水平的近2倍,景寧畬族自治縣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名列全國120個自治縣(旗)第四位。

              注重統籌謀劃閉環管理,開展系統化推進、精準化幫扶。統籌設計了組織領導體系、政策支持體系、結對幫扶體系和督查推進體系,形成了覆蓋決策部署、政策協調、指導監督和檢查考核的全閉環推進機制。在省市縣層面,建立民族鄉村振興領導聯系點制度,采取“1位領導+1個幫扶團隊+1個民族村”的形式開展聯系幫扶;每個民族鄉(鎮)落實省財政增量轉移支付200萬元,明確18個經濟發達縣(市、區)和28個省級單位結對幫扶18個民族鄉(鎮);開展“消薄”(即消除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提升工程和“雙百村結對行動”,不斷將統戰資源轉化為民族鄉村振興強大助力。2020年,全省382個民族村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消薄”。

              注重綠色發展低碳發展,不斷拓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持續深化“千萬工程”建設,積極建設品牌農業,因地制宜培育綠色生態農業、低碳高效工業,探索文旅融合、數字農業等新興業態,先后推出了“麗水山耕”等一批優質綠色農產品知名品牌,打造了一批特色村鎮,開展好省級畬族風情旅游文化節、景寧“三月三”等節慶活動。

              注重立足鄉村發展鄉村、跳出鄉村發展鄉村,匯聚各方力量共促民族鄉村振興。連續舉辦民族鄉村“百村論壇”,集聚鄉村一線干部、涉農專家學者和工商資本等多方面力量為民族鄉村發展建言獻策。通過舉辦“故鄉人大會”“鄉賢懇談會”等敘鄉情、引項目,通過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等為鄉賢項目打前期、扶上馬,將民族鄉村的“兩進兩回”做得有聲有色。特別是立足海峽兩岸少數民族同根共源、同宗共祖的親情優勢,依托國家民委“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港澳臺交流活動品牌,大力推進全體中華兒女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助推民族鄉村振興。

              記者:作為最早承擔對口幫扶工作的省份之一,浙江在幫助對口民族地區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方面都有哪些得力舉措和主要成效?

              袁家軍:我們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安排,構建了黨委領導下各部門密切配合、以基層黨建為引領、以國有企業為先鋒、充分發揮浙商群體優勢的民族地區對口支援體系,高質量推進對口支援工作。2020年,我省對口幫扶的貧困地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浙江對口支援工作在國家績效考核評估中被評為“綜合績效突出”。

              著力探索產業扶貧的浙江模式,提升對口民族地區的自我造血功能。充分發揮浙商優勢和市場優勢,有序推動浙江產業向對口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梯度轉移,打造了海屏紡織產業協作示范園、南潯·廣安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園、廣元浙川扶貧協作產業園等產業合作亮點工程,協助建設了以四川省平昌縣青花椒交易中心為代表的一批特色專業市場,不斷提升和挖掘對口民族地區的發展潛力。

              著力突出特色優勢,打造消費扶貧亮點品牌。依托浙江數字經濟優勢特別是電商平臺優勢,多渠道合力推進消費扶貧,將民族地區特色產品推向全國。堅持政府采購和市場購銷同步推進,鼓勵知名電商銷售對口民族地區的農特產品,開展多場“一縣一品”展銷活動。注重產業合作與消費扶貧銜接互動,例如安吉縣先后向對口幫扶地區捐贈“白葉一號”茶苗2200萬株,浙茶集團與茶苗種植地簽訂包銷協議,專門打造了“攜茶”品牌,并整合優勢資源推動“攜茶”在全國打開市場。

              著力扭住就業穩崗“牛鼻子”,持續鞏固對口幫扶成效。因地制宜發展扶貧車間,幫助各族同胞實現家門口就業。積極引進少數民族務工人員,率先開發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動態管理平臺,提供點對點精準服務。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第一時間組建省際勞務合作機制,率先通過“點對點”包大巴、包火車、包飛機等多種形式,幫助民族地區群眾返崗復工,并且做到了200多萬返浙少數民族務工人員沒有發生一例感染。

              著力以智力扶貧斬斷“貧根”,努力教育培養當地人才。率先承擔民族班辦學任務,大力開展“金種子”培育工程,全省共有21所優質學校承擔高中班、職業班辦學任務,目前共有在校生8100名,已累計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約2.4萬人。選拔優秀教師、優秀干部到對口地區開展智力幫扶,送理念、送知識、送辦法。

              記者:作為城市民族工作大省,浙江在加強城市民族工作中探索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做法,請您簡要介紹一下。

              袁家軍:這些年來,我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推進城市民族工作實踐創新,特別是著力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努力讓少數民族群眾進得來、留得住、融得進、過得好。

              構建各方銜接聯動、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民宗、教育、公安、人力社保等相關單位協作聯動機制,成立省疆籍人員服務管理協調小組,省、市、縣三級均與新疆、甘肅、寧夏等少數民族人口流出集中地區建立了對接協作機制,形成了信息互通、人員互動、銜接互補的工作格局。

              加強“微組織、微窗口、微熱線、微平臺”建設。瞄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多樣化需求,充分利用網絡時代的工具手段,健全“微組織”的網絡延伸觸角,瞄準需求開辟“微窗口”進行精準服務,建立“微熱線”暢通渠道增進互動,打造“微平臺”助推發展成就夢想,努力實現少數民族服務管理的精準化、個性化。目前已在全省建立800余個“四微”載體,相關經驗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城市民族工作會議上專門作了交流。

              推進語言班、工作室、服務窗提質擴面。在少數民族群眾較為集中的社區、企業,全面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以寧波“米娜工作室”為標桿,全省共建成標準化民族工作室60余個。在基層便民服務中心設立服務專窗,為各族群眾提供暖心服務。

              營造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的濃厚氛圍。全方位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確定每年9月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創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重點培育工作,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目前,全省有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37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4個,數量上居東部沿海省份之首。


              本刊記者張昀竹書面采訪

              責編:劉雅 龍慧蕊

              流程·制作:張偉(見習)

              0
              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1. <progress id="3w49k"><big id="3w49k"><noframes id="3w49k"></noframes></big></progress>

                      <dd id="3w49k"><track id="3w49k"></track></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