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好!請您結合上海市情和工作實際,談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會。
鄭鋼淼:當前,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把握講話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團結復興的偉大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倳浀闹匾撌?,是對我國民族關系本質規律的深刻把握和科學總結。上海民族工作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的歷史規律,也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必然選擇,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進方向,意義重大。
上海歷史上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如今,上海市56個民族成份齊全,有少數民族人口48萬,占全市人口總量的1.9%。其中,28萬人是改革開放以來遷入的,占少數民族人口總量的58%。上海民族工作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探索性特點,是宣傳我國民族政策和展示民族團結進步成效的重要窗口。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及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城市民族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形成了立足上海特大城市基本特點,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持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總體思路。先后召開了全市民族工作會議和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等,印發了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實施意見。我們在工作中堅持依法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堅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層社區,關注來滬少數民族群體,推動互嵌式社區環境營造,形成了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城市民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廣泛凝聚各族群眾的思想共識,團結他們共同建設城市、共享城市生活的美好。其重點是解決“進得來、穩得住、過得好、能融入”的問題。十一屆市委十一次全會就弘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進行了部署動員。做好民族工作是推動城市軟實力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在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進程中,需要調動各族同胞的積極性。必須堅持“各族人民親如一家”的理念,匯聚起全市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
記者:上海是如何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助力全市各項事業發展全局的?
鄭鋼淼: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成效顯著,全市先后有1076個單位和332名個人獲得表彰。在2019年召開的全市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市委書記李強同志強調,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既是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體現,也是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檢驗。具體而言,近年來上海城市民族工作主要是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聚焦人心爭取。搞好民族團結最根本的還是贏得人心,我們堅持把“促融合”和“暖心事”放在突出位置。在全市各高校就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達4.6萬人,西藏班、新疆班學生7600多人。各學校堅持從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抓起,不斷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全市共有來自民族地區的群眾經營的拉面門店1500多家,從業人員近6000人。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這個行業影響較大,為此,全市第一時間下發通知,基層社區和各級民族聯組織主動上門了解情況,開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幫助業主渡過難關。
夯實社區基礎。社區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關鍵環節,主要任務是建立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營造良好社會環境。居住著4000多名各族群眾的浦東新區花木街道社區,堅持為各族居民服務,致力于打造團結和諧的居住環境,取得顯著成效,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
堅持依法治理。按照“是什么問題就按什么問題處理”的原則,堅持情與法統一,不繞開問題、不回避矛盾、不搞行政強迫,用法治保障和促進民族團結。
加大宣傳力度。工作中既重視“面”的覆蓋,也注重“點”的帶動。我們連續20多年開展民族宗教政策法治宣傳月活動,通過命名“民族團結號”地鐵列車、將上海博物館等9家單位確定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向全社會傳遞“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正能量。
完善工作機制。面對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形成了黨委主導、職能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協同、各方力量參與的民族工作格局。市統戰工作領導小組內設民族宗教工作專項協作機制,推動民族工作與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緊密結合,促進“兩點一面、三級聯動”的工作思路和格局,即緊緊抓住街鎮和學校兩個點,形成社區工作面,落實基本政策均等化、基層治理網格化、公共服務社會化和城市管理法治化的要求。推動市、區、街鎮三級工作整體聯動,市區負責工作謀劃和政策研究,街鎮負責具體落實并指導社區工作。
記者:上海是如何抓緊抓實扶貧協作工作,助力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
鄭鋼淼:上海長期對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和貴州等省區。我們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扎實落實黨中央脫貧攻堅和東西部扶貧協作系列重要部署,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大工作力度和更精準幫扶舉措,圓滿完成階段性任務,為民族地區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應有貢獻。
堅持高位推進。市委堅持將對口支援工作放在全市大局中落實推動。在新疆莎車、葉城、澤普、巴楚等地脫貧攻堅中,兩年多時間累計安排財政資金近百億,實施項目數百個,選派干部人才上千人次,圓滿完成了助力各縣如期脫貧的任務。
持續精準發力。在援滇工作的25年中,我們堅持“中央要求、地方需求、上海所能”相結合,貫徹“民生為本、產業為重、規劃為先、人才為要”的幫扶方針,分階段持續推動。在探索起步階段,針對扶貧資金缺乏整合以及難以入村的實際,重點解決貧困群眾基本生產生活問題,首批44個溫飽試點村一舉摘掉貧困帽子。在完善發展階段,我們以整村推進為抓手,重點推動水、電、路、沼氣、住房和廣播電視接收等項目,并在此基礎上逐步開展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幫扶。在重點傾斜階段,聚焦革命老區、邊境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確保對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地區給予資金項目重點傾斜,開展了對鎮沅、金平、丘北、富寧、瀾滄等縣特殊困難群體的幫扶工作。在精準扶貧階段,將工作重心沉到貧困縣,聚焦貧困村,綁定貧困戶,實現了對云南13個州市74個貧困縣結對幫扶全覆蓋。
培育內生動力。針對西藏日喀則市及對口5縣的產業特色,幫助培育了亞東鮭魚、木耳,江孜青稞、沙棘,拉孜藏雞、西瓜,薩迦唐卡、藏香等一批高原特色產品。建立了援建資金、產業項目和建檔立卡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每年組織日喀則企業參加上海對口幫扶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大力促進日喀則文化旅游產業,舉辦珠峰文化旅游節。近年來薩迦古城、定日珠峰文化旅游和亞東“多情湖”文旅項目等,有效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發展。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著力推動上海和新疆兩地交往交流交融,每年組織上千名中小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開展“青少年手拉手”“民族團結一家親”等活動。組織推動上海文化團隊赴新疆喀什演出交流50余場、喀什文藝團隊來滬演出60余場。開行旅游包機超過50架次,累計運送游客超過5000人次。組織機關、事業單位與喀什開展結對共建,數百家企業和社會組織捐資捐物。隨著工作的機制化,兩地聯系日益密切。
記者:在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方面,上海市還有哪些新思路新舉措?
鄭鋼淼:城市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園。我們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各族群眾中廣泛開展增進“五個認同”教育,凝聚最廣泛的思想共識,調動最廣泛的積極性,匯聚最廣泛的力量,進一步做好新時代城市民族工作。要堅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和對口支援“兩方面”并重,在持續深入開展城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同時,按照中央“四個不摘”的要求,全面轉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要聚焦少數民族群眾分布特點,堅持街鎮和學?!皟蓚€點”用力,深刻理解民族工作“急不得、緩不得”的道理,聚焦重點難點問題,持續有序推動工作不斷深入,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本刊記者劉雅書面采訪
責編:龍慧蕊 金向德
流程·制作:張偉(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