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ogress id="3w49k"><big id="3w49k"><noframes id="3w49k"></noframes></big></progress>

            <dd id="3w49k"><track id="3w49k"></track></dd>
            1. 您現在所在位置:首頁 > 地方
              創新服務管理模式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青海西寧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側記
              2021-11-24 14:56

              近年來,西寧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關于“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的重要實踐,以打造全省各民族群眾共有的幸福西寧為己任,不斷推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制度化、法治化和規范化。


              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享受均等化服務。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針對外來少數民族人口逐年增多的實際情況,探索建立讓城市更好接納少數民族群眾,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的服務管理體制機制,有序推進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市民化,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了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


              一是以宣傳培訓工作為先導,不斷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綜合素質。結合每年3月開展的“寺院法治宣傳月”和9月開展的“民族團結進步暨民族宗教政策宣傳月”活動,結合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市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利用道德講堂,法律進企業、進商場、進學校等形式,堅持“以教助管,寓管于教,管教結合”的工作原則,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較集中的場所,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耐心解答相關疑難問題,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知法守法意識和業務技能,少數民族流動人員依法履行公民義務的意識明顯增強。


              二是積極推進居住證制度。依據《青海省居住證實施辦法》和《青海省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辦法》,開展“一標三實”信息采集專項工作,及時采集錄入少數民族流動人員信息,做到底數清、情況明,通過“以房管人、以證管人、以業管人”的方式,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對老舊居民小區、建筑工地、出租房屋、賓館、餐飲娛樂場所、洗浴休閑、勞務市場等流動人口容易落腳地點嚴密排查,及時化解矛盾糾紛。同時,對居住證的申領條件、辦理時限以及居住證持有人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等進行了規范和明確。


              三是加大對少數民族群眾的法律援助力度。積極開展少數民族法律服務和咨詢活動,及時排查化解各民族群眾之間的矛盾糾紛,依法維護少數民族群眾的合法權益。


              四是醫療衛生部門推行“五進社區六上門”服務?!拔暹M社區”即慢性病防控進社區、健康教育進社區、中醫中藥進社區、殘疾康復進社區、衛生監管進社區?!傲祥T”服務指上門訪視、家庭出診、家庭護理、家庭康復、家庭健康指導、家庭病床,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提供免費上門診療、送醫送藥。并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較集中的廣場、工地舉辦“相約健康工地行”義診活動,受到了各族群眾的歡迎和一致好評。


              五是積極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就業指導和保障服務。利用市人社局微信平臺、市社保局微信平臺、各大門戶網站積極宣傳就業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勞動維權、社保政策解讀等內容。認真落實《就業促進法》,為少數民族流動群眾營造平等的就業創業環境。每年通過舉辦“春風行動”“重點民營企業招聘周”“高校畢業生就業”及退伍軍人專場招聘會等專場招聘活動,積極向社會提供就業崗位。


              推進網格化管理,提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水平。西寧市通過網格化管理,積極探索和創新管理模式,依托各類信息管理平臺,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信息采集和共享,通過“網格化定位、多元化服務、信息化管理、全范圍覆蓋”,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服務與管理工作正規化。


              構筑網格管理體系。按照“三級管理、四級網格”的劃分要求,將各區行政區域確認為大格,鄉鎮和社區確定為中格,居委會和村委會確定為小格,各居委(村)委再劃分為片組片格。


              組建網格管理隊伍。各區網格化管理指揮中心、各部門(單位)、鎮(社區)綜治維穩工作中心、居委(村)綜治維穩工作站,均設置信息處置員,為綜治網格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供人員保障。


              建立網格管理機制。根據區、鎮(社區)、居委(村)三級的責任分工和工作要求,建立部門聯動、信息共享、矛盾聯動、治安聯防、督辦考核等五大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


              開展系列專項活動。為有效推動綜治“網格化管理、心連心服務”工作,相繼開展了“掌握實情大走訪”“治安隱患大排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大推進”“三調對接大調解”“安全整治大攻堅”“平安宣傳大走進”等六大活動,確保少數民族流動群眾的生產生活工作正常開展。


              拓展社區功能,不斷促進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作為社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升城市社區民族事務服務能力。


              建立社區民族之家,開通“愛心熱線”,在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建立少數民族服務窗口、日間照料室、文體活動室、民族宣傳展室等基礎設施,保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正常生產生活。通過開展警民共建、黨建共享、聯點幫扶等活動,促進轄區單位及社區互通有無、資源共享。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動態管理。全面了解和掌握相關情況,整合各方力量,協調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夯實流動黨員服務管理工作基礎。針對流動黨員參加組織生活難、發揮作用難等問題,西寧市及時創新載體,搭建平臺,強化流動黨員管理。積極探索“商圈黨建”模式,打造了城東區火車站商圈黨委、城中區水井巷商圈黨委、城西區環新寧廣場商圈黨委和城北區朝陽物流園區商圈黨委,整合社會資源和黨建工作要素,解決了商圈從業人員中流動黨員、“口袋黨員”和“隱形黨員”管理教育難題。探索推進功能型中心黨委模式,在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組建農商服務中心黨委,有效解決了流動黨員與市場管理對接難、與地方黨組織溝通難的問題,確保少數民族流動黨員正常參加黨內政治生活,并且更好地發揮黨員作用。


              妥善處置化解矛盾,促進民族團結和睦、社會和諧穩定。對民族宗教領域的矛盾糾紛,始終保持警惕,以“發現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處置得好”為目標,加強分析研判,堅持定期排查、集中排查、重點排查相結合,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鎮(街道)不漏村(社區)、村(社區)不漏戶、戶不漏人,徹底摸清摸透鎮(街道)存在的突出矛盾糾紛,積極防范,主動排查化解。


              針對民族宗教工作跨區域性強的特點,與江蘇連云港、陜西西安等9個城市共同建立了新絲綢之路城市民族宗教工作合作機制,與新疆烏魯木齊、喀什、和田和山東威海、河北張家口、遼寧大連以及省內海東、海北等市州建立了民族宗教合作聯動機制,做到信息共享。


              積極引導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到指定的宗教活動場所參加活動,確保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的宗教活動正常有序開展。


              各區縣、街道、社區探索建立了第三方參與的矛盾調處化解機制,通過設立“兩代表一委員”、調解服務中心等方式,及時調處矛盾糾紛。特別是城東區清真巷社區“2+1+N”調解模式(“2”是指社區黨工委和社區司法所,“1”是指居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N”是轄區單位、法院、派出所、醫院、學校、寺院和相關單位),在矛盾糾紛調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文/青海西寧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責編:王玉龍    制作:古麗斯坦

               

              0
              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1. <progress id="3w49k"><big id="3w49k"><noframes id="3w49k"></noframes></big></progress>

                      <dd id="3w49k"><track id="3w49k"></track></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