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開地心之門 探尋人類起源 (一)
行走恩施,遇見地心谷。擁有“人類起源地——施南第一佳要”獨特旅游資源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恩施地心谷景區(石門河),位于神秘北緯30度中心,“318”國家景觀道“1520”、“1314”高速網紅里程碑處的湖北恩施旅游交通樞杻軸心高坪鎮,內設旅游專列站,宜萬高鐵、滬渝高速橫穿全境,318及209國道盤繞景區,距機場僅1小時車程,是一處集山水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運動養生、自駕露營、研學旅游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景區。
地心探秘,訪古問今。恩施地心谷屬世界珍奇高山喀斯特巖溶嶂谷地貌,景區2.5億年前三疊紀逐漸而成的嶂谷地質奇觀、鬼斧神工;215萬年前的“建始直立人遺址”,氣勢恢宏的挑戰著世界人類起源學說;6000年輝煌歷史的中華文明“巴鹽古道”,完整地保留著先秦以來“巴蜀咽喉”最純原生態風貌?!半U、奇、古、野、秘、秀”,景區六大游覽區“地心天塹、地心奇觀、巴鹽古道、地心洞天、地心秘境、巨猿暗河”最奇特的“山、石、道、洞、縫、水”與顯著的立體氣候,眾多的珍稀植物,充足的負氧離子,構成大恩施最適合旅游的原生態環境,讓人頓生時空穿越之感,唯美風度而震撼。
叩開地心之門,探尋人類起源。地心歸來不看谷!
地心天塹游覽區
【“云之端”玻璃天橋】
游客朋友們,大家的右手方位于峽谷兩岸的“云之端”懸索天橋全橋總長286米,橋面寬2.6米,橋面離河谷高約200米,整個橋面分為透明玻璃720度觀景部分及動漫部分,不僅增加了游客的游玩體驗,還提高了游客的游覽舒適度。也有興趣的游客可以去親自體驗,感受從高空俯瞰而下的凌空感。
自駕318,漫游地心谷。在這山清水秀的天宇面朝丹青,詩意人生,盡情飽覽恩施地心谷之“空中峽谷”風光,道法自然,享受自然,無疑當今休閑度假、旅游恩施的極佳選擇。
【擦耳河大拐彎】
我們現在游覽的是恩施地心谷地心天塹游覽區。意味著登高望遠,登高舒心。站在絕壁棧道之上,俯瞰河谷,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現有我們正行走在地心天塹游覽區景觀走廊上。大家請看左手上方,巖壁上刻有“石門鎖千古、峽谷藏萬象”,是著名書法家廖峰先生游覽恩施地心谷景區后所題寫。恩施地心谷景區屬于喀斯特地貌特征,兩億多年前的一條暗河,由于地下水的沖蝕,地殼的運動,形成了現在世上獨一無二的天塹。棧道下方是當地土名的擦耳河大拐彎,這是景區的一道獨特的地址景觀。以前,擦耳河山道崎嶇、峽河狹窄,人畜行走在絕壁峽谷,仿佛耳朵都會擦掉似的,便被當地老百姓稱為擦耳河并一直沿襲至今。
【時空隧道】
游客朋友們,我們現在經過的是時空隧洞,全長150米,于上世紀火紅年代當地老百姓在修建上游的擦耳河電站時人工鑿成,當年電站紅旗渠已成為銘刻在人們心中的一塊豐碑,紅旗渠源頭懸崖之上就是中國當代愚公紅色教育基地---店子坪。
【步云橋】
“顧我地心凌霄客,使君臺閣步云人”。步云橋,全長66米,橋面距離谷底約為166米,寓意為六六大順、事事順心。
【絕壁天佛】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這尊大佛靜靜地守候在這里,守護著過往的每一位游客。
【佳音亭】
佳音亭,意為靜候佳音,等待著游客們的到來。
【升官發財】
“天官”即”上元一品賜福天官”,也稱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我們這里是天上賜來了一副石棺(實官),故取其諧音升官發財。道教中的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分治天、地、水三界,考校天人功過,司眾生禍福之神。其中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故民俗尊天官為福神,與壽星并列。來到了升官發財景點,有什么愿望,可以在八卦池中許下自己的愿望,定會夢想成真。
【乾坤門】
由于地下水的沖蝕與地殼的運動,喀斯特地貌的恩施地心谷形成了世上獨特的“四大地質奇觀”,現在我們見到的就是“地心地質奇觀”,大家請看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這是乾坤門,寓意為太陽與月亮共有的門。因為樵夫在此砍柴,每天在這里可以最早看到太陽升起,可以最早看到月亮升起。
【巨猿承天】
大家再看我們頭頂上方,那里有一只猿人的頭,它正在眺望著遠方,仿佛馬上就要邁開步子走出去。我們的建始直立人就是像它這樣,走出湖北,走出中國。
【喊歌臺】
游客朋友們,我們恩施這邊有這樣一句話,叫會走路的人就會跳舞,會說話的人就會唱歌,會喝水的人就會喝酒。土家族能歌善舞,而且以歌傳情,以歌為媒,這里就是我們的喊歌臺。大家可以在這里稍作休息,聽一聽本土民歌《黃四姐》。同時,大家也可以在這里放聲歌唱。
【巴蠻洞】
巴人居住的地區,被漢人貶稱為“巴蠻”,漢人比較大男子主義,對少數民族一般都稱作“夷”或者“蠻”,如“南蠻”、“北夷”等。對面山上的的那個洞就叫做巴蠻洞,在這個洞內擺放著幾副神秘的懸棺,據當地的人說,洞里葬的就是早期巴人的祖先。
【地心之門】
從絕壁臨空的舒心谷穿越到地心谷底,即將開始我們的“地心探幽”---洗心谷之旅。在禪幽弦律的仙境里,通往地心。
【天籟(玄天、天璇)瀑布】
回頭看那瀑布,是不是很象觀音使用的拂塵,觀音菩薩左手拿的是圣水瓶,右手是拂塵。在這里專門把兩種法器融為一體,用拂塵把圣水灑向蒼生。對面洞中就有觀音的影子。
責編:劉雅 楊穎(實習)